發布時間:2020-10-10 16:06:47 | 瀏覽次數: |
1.基礎設施不完善,布局不合理 雖然目前我國對冷鏈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的資金投入,冷庫總容量排在世界第三位,但人均冷庫容量僅0.0779立方米,是美國的1/5、日本的1/4、德國的1/3,基礎設施不完善,且很多冷庫建設時間較久遠,老化嚴重,在冷藏車數量上也遠低于美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。此外,我國冷鏈設施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,中西部地區嚴重偏少,布局不合理,部分地區存在重復建設、過度競爭問題。 2.冷鏈流通率低,腐損率較高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較晚,體系尚未完善,冷鏈流通率較低,腐損率較高。據中國冷鏈物流網數據顯示,目前全國約有90%以上的新鮮水果、蔬菜及其制品沒有進入冷鏈環境中,冷鏈流通率僅為5%,損失率高達30%~40%,肉類等食品冷鏈流通率在5%~25%,而發達國家的果疏物流損失率可控制在5%以下,冷鏈流通率達到95%。 3.缺乏冷鏈意識,操作不規范 目前我國企業和消費者對冷鏈物流的認識都不到位,一方面是企業需要投入大量冷鏈建設成本和后續運營成本,增加了企業運營負擔與風險,使得90%以上果蔬不進行預冷就進入流通環節;另一方面是消費者不愿意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全程冷鏈的商品,傾向于購買較為廉價、缺乏冷藏運輸的生鮮品,從而使得企業不愿意去花費高昂成本來保障生鮮農產品的冷鏈流通,不利于冷鏈行業健康發展。 4.缺乏完善的標準規范和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法律法規尚不完善,缺少科學的管理思想,在食品衛生安全、冷鏈運作流程等方面都沒有統一的標準,從事冷鏈的企業按照自己的運營戰略進行操作,導致我國冷鏈行業混亂,標準化程度低。此外,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,國家的監管職能沒有有效發揮,這也是我國冷鏈物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。 |